下面筆者談下藥廠設計之維生素C的生產工藝。維生素C最早是利用D-山梨醇作為原料,經弱氧化酸桿菌一步發酵生成L-山梨糖,再經化學合成法制備維生素C獲得成功。以后國內外均沿用此法(通稱“萊氏法”)進行生產。在此方法中要用強氧化劑將L-山梨糖在4位的伯醇基氧化生成維生素C的重要前體2-酮基-L-古龍酸(簡稱2-KLG)。為了保護C6位的伯醇基不被氧化,就必須在硫酸存在下先用丙酮處理L-山梨糖,形成雙丙酮衍生物。氧化后還必須水解生成二異亞丙基衍生物,再經轉化而得到維生素C。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中國和美國、法國、日本、德國等的科研工作者相繼進行了簡化和縮短萊氏法反應路線的研究,重點都集中在微生物發酵,將D山梨醇或L-山梨糖作為原料直接轉化成2-酮基-L-古龍酸。70年代初,我國篩選得到一株以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為主要產酸菌、以條紋假單胞桿菌為伴生菌的自然組合菌株。單獨培養時,前者生長差且產酸微弱,而后者根本不產酸;而此組合菌株能將L-山梨糖繼續氧化生成維生素C前體2-酮基L古龍酸,最后經化學轉化制備成維生素C。以后在生產實踐中采用上述產酸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人為地與某種芽孢桿菌或其他的假單胞桿菌混合培養,亦同樣可獲得高產量的2-酮基-L-古龍酸來制備維生素C.這一方法稱為二步發酵法。
由D-山梨醇制備L-山梨糖的一步發酵產生菌除了利用弱氧化醋酸桿菌外,利用生黑葡萄糖酸桿菌、惡臭醋酸桿菌、紋膜醋酸桿菌和擬膠桿菌也可進行這種氧化。L-山梨糖是進行維生素C生產的一種主要原料,由L山梨糖發酵制備2-酮基-L-古龍酸的微生物除上述的組合菌株外,熒光假單胞桿菌和雙黃假單胞桿菌也可產生少量的2-酮基-L古龍酸。